新征程·江淮行丨滁州来安:“科技副总”激活引擎 产业人才“双向奔赴”
从滁州学院到安徽联科水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(后文简称,联科水基),在这段20公里的路上,王攀每天都在进行“双重身份”的切换:一个是滁州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,在高分子材料领域颇有建树,另一个是联科水基“科技副总”,将自己所学转化为生产力。
2020年,来安县在滁州市首创“科技副总”柔性引才政策,通过聘任高校高层次人才担任企业“科技副总”,推动科研成果从“象牙塔”走到车间,转化为“现实生产力”,为企业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、增添新动能。
俯瞰来安县繁忙的航运。吕华摄
破题高质量发展,人才是不可或缺的答案。如今,“企业副总”上岗两年了,他们究竟给来安带来了什么?
人才有了空间
到了今年四月,王攀来到联科水基担任“科技副总”就整整两年的时间。
帮助企业申报6个科技项目、借助高校仪器资源检测样品110份、利用高校学术资源论文300多篇……王攀用一组数据展现着这两年的工作。
“过去在企业兼职,总觉得名不正、言不顺,现在可以理直气壮地出课堂、进厂房。”王攀说,“位子”的确定,不仅让高校教授有了正大光明的“面子”,还有透明清晰的责权利归属的“里子”。
工作人员探讨生产工艺。吕华摄
在来安县,首先政府部门主动走进企业,摸清人才发展真实需求,然后政府部门牵线搭桥,联系多家高校,按照企业需求,选派符合条件的高校教授并联系双方对接,如双方没有意见,进入挂职试用期,最后试用合格后,双方签订聘用协议。
聘用期间,企业为“科技副总”颁发聘书,与企业有其他科研项目合作的,双方签订技术开发合同,研发费用另行计算。
如此一来,“科技副总”有了更为清晰的定位,有了更为可靠的支撑保障,带来的必然是更为广阔的才能施展空间,实现自身价值。
企业尝到甜头
事实上,让高层次人才与生产企业实现深度融合交流,不但实现了技术的精准定位,也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发展机会。这一点,联科水基总经理翟龙祥感受最深。
在“科技副总”的带领下,企业研发团队突破了技术瓶颈,研制出一种耐腐蚀防开裂冰箱专用料,提高了冰箱内胆性能。
“去年面对疫情,企业营收不仅没有下降,反而增长30%,仅是这一项技术就为企业带来一个亿的收入。”翟龙祥说。更重要的是,得益于技术突破,联科水基成为了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“小巨人”企业。
所以说,高校专家挂职企业“科技副总”对企业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。
企业生产一线,工作人员操作智能设备。吕华摄
“邵玉田博士来了之后,对我们公司突破技术瓶颈,实现产品升级起到了特别大的作用。”谈到“科技副总”,安徽华欣药用玻璃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庆海颇有感慨。
在“科技副总”带队下,企业研发出“药用玻璃包装瓶内壁硅化”产品,成功解决了传统玻璃瓶装药品容易“爬壁”的问题,仅此一项产品订单额达800万元,为企业创造了150万元利润。
“现在我们每年都在增加科研费用,切实感受到科技的力量。”在方庆海看来,“科技副总”所带来的不仅仅新工艺,更重要的是打开了思维,转变了观念,引导企业科技创新促进企业转型,研发创造出自己的专利产品,找到了面向更广阔市场的通道。
产业有了动能
推动产学研合作,解决企业技术难题,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……如今在来安县共有22名“科技副总”,去年先后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9项,助力企业获批上级科技专项9个。
在来安县科技局局长夏少仓看来,“科技副总”给来安县带来的已不单单是一项项新技术。
就在去年,安徽上丞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的“科技副总”李刚博士,促成滁州学院与安徽上丞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“安徽上丞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”。
产业研究院的成立,标志着“科技副总”由个人点对点服务企业的1.0模式,向着组建科技团队、建立科研平台、服务整个产业发展的2.0模式提升。
来安县一光伏企业的工作人员整理生产原料。吕华摄
“选聘‘科技副总’,就是链接了一个强大的‘资源库’,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‘朋友圈’,为产业发展搭建更大的平台。”夏少仓说,一大批企业在“科技副总”的助力下,正快速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“小巨人”,为来安县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引擎。
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人才蓄水池持续扩容,而人才带来的先进技术亦加速产业蝶变升级,这样的“双向奔赴”将在来安不断上演。